【资本力量】理解“资源资本化”,形成经济工作新思维
| 招商动态 |2016-07-26
理解“资源资本化”,形成经济工作新思维
——基于山西省资源利用和资本运作的实践探索
孙才仁
资源资本化,是一个资源被发现、价值被提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资源与资本经营过程,是区域经济建设经营之道。近年来山西各界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以金融创新推动资源资本化,开展资本运作,为转型寻找新路径、新机制、新动力,取得了较好效果。倡导和推进“资源资本化”,实质上是实体经济与金融创新的深度融合,符合经济深化改革、升级跨越和直接金融地位上升的要求,应引起各级党政干部的重视。
一、“资源资本化”是重要的经济命题
1、发现“资源”。所谓资源,就是具有一定价值的产物,通常指矿产、土地、劳动力、技术、资金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马克思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373页,1995年6月第2版)可见,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从实践经济学层面看,“资源”还可以概述为:一切可以带来发展动力和机会的相对优势因素都可以称为资源,如名山大川、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景观、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石油、人力、信息,以及优良的经济、政治和人文环境等等,都是资源。
资源不仅是客观禀赋,也可以是后天创造出来的。认识和寻找资源的能力取决于一级政府解放思想、对内对外开放和开拓创新的能力。一是延伸“资源”的宽度,不“墨守成规”。凡是本地拥有或能够引进、创造的可以引致其它要素或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都可以上升到资源的层面加以维护和利用。比如,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收购国外品牌企业,就是一种嫁接国外有效资源发展本地产业的好办法。二是挖掘“资源”的深度,学会“截弯取直”。如山西国家级贫困县隰县地处吕梁山区,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资源,实际上不仅有山林绿化的资源和“引黄工程”可能带来的水资源,更有20年打造成的全国第一大梨果种植产业,是可以带动全县脱贫致富的核心资源。山西另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汾西县,县城被南北两坡一沟所隔断,但如将这条沟加以规划,引入水源,绿化开发、商业运作,建成环境优美的休闲游景点,就“变废为宝”成了县城发展的资源。三是丰富“资源”的维度,善于“无中生有”。即使一个地区没有“客观”资源,创造条件也可产生“主观”资源,例如政策环境好、政务效率高等,甚至一个地区企业家政治待遇高也是“资源”。比如东部沿海某市创造优良政策和自然环境,打造私募基金聚集地,就成功吸引了诸多金融机构入驻。长期以来,山西是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空白点,由于晋中、长治等市自2011年开始陆续出台了相应激励政策,两年来培育了小有规模的基金群体。
2、资源变资本。推进资源资本化,根本是要创造条件,激活资源,并通过资本市场、资本工具、资本纽带和资本运作,与其它要素合理搭配、有机联动,作用于经济建设,产生1+1>2的效果,使资源和资本成为种子和载体,用有限的资源撬动更大的发展能力。 一要使资源完成由价值向使用价值的转化升级,使之计入资产,资源被激活,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煤这个地下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将其开采、加工之后才能变成资产,否则是不具备使用价值的。近年来省里强调“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煤炭企业大力发展下游产业,已显示出煤炭资源资本化的魅力和竞争力。二要形成好的商业模式,或对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加工改造,实现资源价值的提升。前述隰县的梨果种植业虽然规模位居全国第一,但主要局限于水果种植,其价值潜力得不到发挥,农民收入增加是有限的,带动发展效果不明显;将其与旅游、加工业结合起来,实现集休闲、种植、观光、加工为一体的综合商业模式,就可以引导外部投资落地,大大提升增值空间和带动效应。三要利用优势资源聚集各种生产要素,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拉动力。如山西近年来倡导“以资源换项目”,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许多大投资项目落户,大力发展电力产业、煤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效果很好。四要为资源资本化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机制。如山西很多煤炭企业家一度手中很有钱,但不在招商引资之列,加之企业家转型遇到各种技术和经营管理障碍,使很多民间资金无法转化为当地投资和发展;现在一些市县重视对内招商,尝试利用组建私募基金等方式,并提供好的发展项目,有效调动了这些民间资金投资的积极性。
3、打破资源藩篱。资源资本化取决于人们的视野宽度、开放意识和资本经营能力。一是有效发挥资源价值和资本潜能,要求打破资源的藩篱,建立健全资源和资本等要素合理有效流动的体制机制。去年山西同煤集团与彰泽电力两家大型煤炭和电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平台完成跨行业重组,首创煤电一体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优势互补。二是政府要在资源的初次配置中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把资本性资源尽量配置到带动效应最大化的平台和领域。土地资源用于抵押贷款所撬动的资金规模是打折扣的,但将其转化为资本,就可以带动其它项目建设,形成超额投资能力。三是建立资本与经营分离的体制机制,给资源、资本与其它要素的有机结合提供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山西武乡县引入深圳华侨城合作经营管理该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使其红色旅游资源的带动发展效应得到了彰显。而怀仁县主动邀请浙商合作建设皮革城,使该县山羊养殖规模优势得到发挥。四是企业要解放思想,善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合理流动、科学嫁接、优势互补。企业资产抵押贷款也是打折扣的,但上市融资就可以翻数倍。
二、转型发展呼唤“资源资本化”
当前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遭遇挑战,招商引资余地缩小,产业转型遭遇投资和技术瓶颈,间接融资潜力有限,地方政府负债余地趋小,亟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力。广泛纠结的金融发展滞后、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并不是我国社会真正缺少资金,而是缺少资本金和资本的有效流动与配置机制。伴随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下一步经济工作重心将向县域经济和“三农”倾斜,缺少资本金是县域和“三农”领域面临的最大难题。破解之法就是更多发挥资源优势和潜力,建立科学的资本流动和资源配置机制,发挥资源撬动资本、资本撬动发展的能力,创新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顺应这个形势要求,山西省近年来倡导“以煤为基、多元发展”,大力推动资本运作和直接融资,五年内实现了直接融资规模由100到200、400、800、1200亿元的四连跳。今年又有部分县级地方尝试通过培育私募基金方式,聚集当地民间资本,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增加了地方建设资本金,带动了金融招商和组合融资,使县域城镇化和产业化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归结起来看,推进资源资本化,要注意发挥如下几个效应:
1、杠杆撬动作用。钱存放在银行只是资金;但当资金成为上市公司的资本时,就能够撬动几何级数的发展能力。政府资金简单用于发放补贴或项目直接投资,功效就是1:1;但是用于做种子、做引导,如发起产业基金,就能撬动5-10倍的社会资金,进而拉动信贷增加。今年山西省政府用财政资金做种子,以3倍杠杆组建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效地引导了地市政府资金使用方式的变革,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大了。今年4月末,山西全省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加2000亿元,但存贷差由1.1万元亿增加到1.3万亿元,而直接融资规模较上年成倍扩大,接近间接融资增量。这说明社会资金增加并没有通过间接融资渠道相应转化为社会投资增量,也说明通过资本运作和直接金融转化投资的潜力巨大。
2、聚合带动作用。一个地区金融环境好、金融产业和市场发达,就会增强科技和金融要素的聚集能力,北京的中关村就是典型。一家企业上市后,资产成几何级数增长,实现自我增长的同时还能带动相关企业发展。要培育地区性资本运作平台,让资源向资本的转化具有顺畅高效的平台和机制支撑;要以政策激励和培育上市公司为抓手,打造资金洼地、金融高地,引领资源优化配置、资本优化组合,实现资本对各类要素的聚合,撬动更大增长能量。地方政府不应把土地作为财政收入渠道,而要用于撬动社会投资跟进,则可以扩大5-10倍的投资能力。一个优势产业如果孤立发展,只能富裕一个产业,但是与其它项目配套组合,可以吸引更多社会投资支持区域经济同步发展。
3、内生促进作用。现在很多抱怨银行贷款难的企业,其实往往是因为缺少资本金的基础支撑,一些地方也因为资源转资本的能力不强,局限了负债建设的能力。资源资本化有助于解决地方和企业发展面临的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一个地区和企业善于发现和激活资源,就能够自力更生创造资本,进而增强对外负债融资能力;能够依托资源聚集区域内外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内生出不断扩大投资和科技创新的动力。企业嫁接资本市场,成为上市公司后,能够使企业不断扩张资本,提升呢个企业的发展张力和抗风险力,使企业有充足的内生动力去解决科技创新、转型发展、经营管理创新等问题,不断扩大生产、提升质效、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
4、风险保障作用。把资源的生产经营与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如套期保值)结合起来,可以对经济成果进行风险对冲,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经济的稳定发展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利用期货套期保值有效规避和对冲了外部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而没有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因为资源和商品价格下跌,遭遇了严重困难,许多企业停产倒闭,一些地区经济增长严重下滑甚至负增长。
三、发挥好“资源资本化”潜力
当前社会普遍存在资金闲置和企业融资难并存的矛盾,融资平台和机制不畅,中小企业、农业生产经营融资困难。这是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发育不充分和金融服务不到位的结果,深层次根源在于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待提高;也反映了地方政府资源资本化意识不强,资源闲置、资源配置和经营能力不高,反映了企业缺乏资本运作意识和本领、缺乏信用基础。展望未来10-20年发展前景,我国虽然面临内外诸多严峻挑战,但内在的发展空间是广阔的,动力是充足的。当前,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树立现代金融意识,善于发掘“资源”优势,提升推进“资源资本化”能力,建立资源向资本、资本向产业流动的有效机制和环境。
1、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一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大力开展并购重组,发挥资本的撬动和聚合效应,促进资源和产业链整合。二是推进企业改制上市工程,带动区域龙头企业和资本运作主体的培育。三是引导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资本通过发展和参与私募基金、参与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造等资本运作方式,提升扩张发展能力,拓展资源资本化空间。
2、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一是发展好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四板等市场,推进股权、产权、科技成果、碳排放权、水权等交易市场,活跃要素市场,拓展市场的资源配置空间。二是探索发展多层次多样化债券市场,支持规范发展各种场外市场,消除市场垄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承载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快资本市场创新,丰富企业融资路径和融资手段,鼓励企业用好股权融资、企业债、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资产证券化、私募基金等工具,加大金融服务地方建设和中小企业的力度。
3、发挥国有资产的撬动能力。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支持国有控股企业以股权质押贷款、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造等方式,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资本和资源对社会投资的撬动作用。二是加快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等公共基金通过资本市场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的制度安排,发挥推动发展的动力作用。三是政府补贴资金和直接投资资金要适当转变使用方式,发挥种子引导和杠杆带动作用,带动民间资本发展各种基金。四是鼓励国有企业以合作直接投资或发起基金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积极投向县域城镇化、产业化、“三农”和医疗卫生事业等领域。
4、大力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各类私募基金既是民间集资方式,也是金融投资工具,是促进闲置资金资源向资本转化和集聚,民间资本向产业投资和城镇化建设转化的便捷路径。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为先导,创造了“科技+资本+市场”的特殊体制机制,帮助美国培育了计算机、通讯、生物医药和互联网等四大新型产业,实现经济和产业成功转型并走出了上世纪70年代滞涨危机。化解我国社会流动性“过剩”压力、扭转投资下行趋势,发展壮大私募基金产业是个好办法。应在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推动下,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完善科技创新和转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完善企业发展的资本支撑体系,提升企业融资发展能力;大力发展专项产业基金,完善产业转型升级的融资支撑体系,提升企业并购重组能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力的产业链架构;大力培育城镇化建设基金,带动金融招商、组合融资,建立县域城镇化和产业化建设的市场化和金融化支撑体系,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和能力;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金,配合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支持各级医疗事业改造和提升,扩大医疗服务承接能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风投基金,为农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注入资本,引导和带动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推进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发展新式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农业龙头企业。
五、合力推进“资源资本化”
1、政府要做什么?一是增强“资源资本化”意识,善于发现资源,创造比较优势。二是增强资本经营意识,依托国控资源和国有资本,发挥杠杆引导作用,多做打基础、建机制、育种子的工作,比如把财政资金更多的用于组建基金,用少量国有股权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三是增强金融意识,重视发展金融产业,加强市场平台建设,开展“金融招商”,促进资金与企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四是增强市场化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微观经济事权,把精力更多用于“练好内功”, 做好区域发展和产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整理提升和政策配套。
2、企业要做什么?一是上市公司及控股公司要做“资源资本化”主力军,增强资本运作带动整体发展的责任意识,发挥平台优势和龙头作用,带动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二是非上市企业要加快企业改制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公司质量,提升对接金融服务和资本市场的能力。三是民间资本要积极嫁接现代金融,利用资本市场平台和现代金融工具实现财富增值,走资本聚集、抱团发展的道路。四是大企业要发挥带动引导作用,积极参与产业扶贫,带动社会资本为地方建设增加资本性投入,促进城镇化建设和“三农”发展。
3、金融业要做什么?一是金融业要紧跟经济形势变化,找准切入点,通过金融创新、资本运作,引导和组合各类金融要素,全方位对接地方经济建设。二是金融服务要“接地气”,积极向县域和“三农”领域回归,把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送到基层、送给企业,在新式城镇化建设和“三农”领域大展身手。三是金融部门要坚持监管与服务两手抓,在守住底线、控好风险的同时,主动谋划和探索金融改革,统筹多个积极性,加大资本市场平台和机制建设力度,增强金融服务和工具创新的活力。四是着眼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支持地方和企业加强金融人才培养 ,提供包括金融智力在内的多样化金融服务。